产业动态 NEWS

破除产业发展行政区域藩篱

时间:2021-12-21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巴东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野三关镇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的实施意见》,打造野三关镇区域新增长极,区域协同发展是前提。如何统筹和聚焦发展优势,实现南部清江两岸区域协同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

 

 

  打造清江生态文化旅游圈是培育区域新增长极的必要支撑,是培育区域新增长极的重要引擎。

 

 

  打造清江生态文化旅游圈,一是可整合旅游资源。清江两岸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抱团发展大旅游,对内可以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对外可扩大影响力,承接更多旅游线路,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二是可推动产业融合。“基地小、品牌杂、市场弱”是当前农业产业的普遍性问题,打造清江生态文化旅游圈可以破除产业发展的行政区域藩篱,在发展上集中连片、优势互补、生态循环,推动产业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推进农旅互融,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水路相通,野三关以南的金果坪乡、水布垭镇、清太坪镇3个乡镇呈“品”字镶嵌在清江两岸,水域相通,有近百公里的黄金水域,可直航建始县、恩施市。陆路互联,4个乡镇之间以清江河为直径,形成陆路交通大循环,乡镇之间最远不超过2小时。景致如画,神奇的巴王水寨、壮观的十字江,险峻的石柱山、大美的桃李溪、旖旎的花天河一线穿珠、美不胜收。一衣带水、水陆交织的地域特色,是打造清江文化旅游圈的地域优势。

 

 

  奔腾不息的清江,孕育和沉淀了以三里城、禀君为代表的先祖文化;以吊脚楼、天井屋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撒叶儿嗬、姊妹歌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土家腊肉、鲊广椒为代表的美食文化,还有至今仍然保留、乡土气息浓郁的农耕文化。辛亥革命时期的邓玉麟将军故里,一大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珍贵的革命遗迹遗址,是厚重的红色文化。绝壁天河、水布垭高坝、泗渡河大桥……这些现代化景观与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相融相通,是打造南部清江文化旅游圈的宏大载体。

 

 

  巴东南部产业类别相近、结构相似,符合巴东县六大产业布局,已形成稳定的产业基地,拥有了一定的规模,开发了一批优质产品,引进了一批市场主体,为打造南部清江文化旅游圈提供了产业基础。

 

 

  要建立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在打造野三关区域新增长级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成立清江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工作机构,以野三关为中心,水布垭镇、清太坪镇、金果坪乡为节点,制定清江文化旅游圈建设专项规划,科学布局,分步推进。

 

 

  要整合旅游资源,改变各自为政的状态。统筹旅游资源,统一招商引资,统一宣传标志标识,策划并举办清江文化旅游节、清江文化旅游推介会,打造巴东南部独特的清江文化旅游品牌。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要集中力量从根本上打破野三关南部的交通瓶颈,形成通畅、便捷、高效的水陆交通网。一是建设水路交通航线,争取开通清江水域各乡镇之间以及至建始、恩施市的旅游航线许可,同时规划建设清江沿岸旅游码头。二是推进陆路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跨省、跨县交通项目建设,形成南部省际便捷旅游线路,畅通野三关到建始县官店、花坪等地的跨县旅游线路,尽快实施金果坪乡鄢家墩至五峰县牛庄乡改造硬化升级项目,推进乡镇之间道路的改造升级。

 

 

  开展清江库岸治理,把清江库岸治理作为清江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性、配套性项目来实施。加快实施乡镇集镇黑色化,同步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防涝排洪、弱电入地等配套设施建设。有重点地推进清江岸边中心村建设,全面实施硬化、净化、绿水、亮化“四化工程”。

 

 

  推动传统产业大聚集,建立片区发展机制。出台支持野三关工业园区企业带动周边乡镇产业发展激励方案,建立跨区域整合发展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局限,推动土地流转规模化、产业基地区域化,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清江两岸闲置土地招商引资,大力支持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家庭农场建设;加大基础配套支持,从产业路、灌溉、用电、网络方面给予配套;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让企业做大做强,为打造清江文化旅游圈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上一篇:开展蔬菜生产技术指导,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下一篇:为推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