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
时间:2022-01-15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次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张家口主动融入并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自身功能定位,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着力发挥自身生态优势,推动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体育文化旅游、冰雪产业、大数据、可再生能源、现代制造、绿色农牧等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促进了全市经济由规模扩张向绿色效益的转型。但是相对于创新绿色高质量的发展要求而言,张家口要实现绿色崛起,绿色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因此,如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构筑起张家口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快破除绿色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张家口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土地“三化” 现象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农业生产能力还显薄弱。文化旅游、 冰雪、 大数据、 可再生能源等绿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规模小, 占经济总量比重不高, 短期内还难以形成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产业绿色发展进入了转型关键期和阵痛期。
目前, 我市传统产业比重仍占一半以上, 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待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起步较快, 但缺乏技术领先、 品牌响亮、 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对整个产业的带动力不足。 规上服务业普遍存在规模弱小、 基础薄弱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 但发展不平衡, 企业普遍技术含量不高。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京张联合筹办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 “首都两区”建设以及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张家口急需专业型技术人才促进本地绿色产业发展。突出反映在人才总量不足,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管理型等高素质人才更是缺乏。由于科研技术带头人严重不足,导致绿色高新技术创新和新型产业培育受到限制。
张家口是后发地区, 经济总量小,金融资源相对匮乏, 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 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发展较慢, 金融创新还无法有效服务于绿色产业发展, 本地绿色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绿色金融体系做支撑。
从张家口的现状来看,一是在宏观管理上,提出了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并作为实现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绿色发展体系之一重点推进,也针对性出台了 “六大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已经明确,但相关具体举措等还需进一步明晰和具化。二是在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多头管理、各部门协同联动不够的问题,营商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优惠政策缺乏支持力度,政策激励不能适应绿色产业发展的要求。三是尚未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绿色发展政绩考核机制,在缺乏激励约束的机制下,地方政府和市场经营主体往往从追求效益出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节约资源、生态修复以及环境保护缺乏足够重视,对发展资源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低碳产业动力不强。四是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机制还不完善, 仅限于水源保护、植树造林等小规模、 小范围的局部合作,且生态补偿标准落差较大,生态补偿的收入还难以覆盖张家口生态建设付出的巨大代价,急需建立全方位生态补偿机制。
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发展绿色产业,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是张家口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性、 系统性工程, 需要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通过制度创新推进绿色产业集聚、 扩大绿色产业规模,提高绿色产业竞争力。
(一) 强化政府职能,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宏观协调机制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 发展绿色产业, 涉及本地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转型升级和生产要素科学合理配置。 必须用好政府这只 “有形的手”, 加强对全市绿色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 发展引导和宏观管理。
依据有关重点产业规划行事, 防止绿色产业发展中的急功近利行为。 必须对全市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超前战略谋划, 对发展绿色产业做出全局性、 根本性、 长远性的制度安排, 明确各县区绿色产业发展重点, 规范引领绿色产业发展。
立足本地发展实际, 制定绿色发展的评估考核机制。 对绿色产业发展的考核指标进行科学设计,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的考评办法, 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县区绿色产业的督察, 并把绿色产业的考核纳入县区及有关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之中, 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 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强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 在张家口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 “微中心”, 主动对接北京市产业疏解及产业转移, 争取更多的绿色产业项目落户张家口。 建立统一的标准、 认证和标识体系,支持绿色企业、 绿色产品、 绿色园区在项目核准、 土地审批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优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二) 发挥市场作用, 创新绿色产业体系的市场决定机制
绿色产业的发展, 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宏观管理作用, 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更多运用经济手段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言, 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且不可再生性。 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要进一步明确排污权、 用水权、 用能权、 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 积极探索环境权益市场交易, 建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进一步完善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充分考虑张家口在水源涵养、 森林植被、风沙治理等方面对京津作出的生态贡献,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 区分不同的区域,按照提供的生态资源的质量标准, 分类优化生态补偿, 实现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促进。
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完善污水和固体废物排放的收费政策, 坚持覆盖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 合理制定收费标准, 并根据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完善居民节约用水、 用气的价格阶梯机制, 严格落实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 进一步推进电价改革,完善绿色产业的用电支持政策, 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市场交易电价, 遏制高耗能行业的不合理电力消费, 从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三) 加大资金投入, 健全绿色产业体系的投融资机制
绿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供给与投入, 加快建立以政府引导、 市场为主、 财政支持与金融服务相结合, 金融资本、 政府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确保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扶持绿色产业发展。 可以考虑设立绿色产业发展投资专项基金, 采取财政贴息或奖补的方式,加大预算内资金向绿色产业重点项目、龙头企业、 科技创新、 技术改造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 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建立政府投资的引导基金,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张家口绿色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绿色担保,建立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担保的风险补偿机制,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融资贵的问题。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产品, 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在银行间充分运用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短期融资券、 中期票据、 资产支持票据等筹集资金。 创新绿色保险品种, 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设置高费率的环境污染责任险, 并将其作为获得绿色信贷的条件。 积极发展绿色证券, 优化上市审核程序,推动绿色企业优先上市。
(四) 推进科技创新, 构筑绿色产业体系的技术支持机制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进科技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以技术进步带动绿色产业升级, 提高科技成果对绿色产业增长的贡献率。
加大科技投入,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设立绿色产业科技专项, 针对短板加大科技攻关, 积极承担国家、 省科技项目,促进绿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增强政策激励, 培强科技创新主体。加大对科技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对于纳入省级认定或国家级备案的高新技术企业, 可采取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和科研经费补助。
创新合作机制, 承接技术转移。 加强与京津冀高校、 研究机构的合作联系,承接京津冀的技术转移, 推进京津冀的先进科研成果在张家口转化。
加强园区建设,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沿京张高铁、 高速沿线大力创建绿色产业科技园区。 大力支持各类创新平台提档升级, 对于获批国家级、 省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 重点实验室等给予一定的奖补资金。
(五) 强化智力支持,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人才支撑机制
创新的主体是人才。 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 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做好聚才、 引才、 留才的大文章, 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对人才需求进行动态管理。 在全市的绿色产业企业建立人才联络服务站,及时将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等需求信息反馈至相关部门, 为人才的培养、 引进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奠定基础。
加强绿色产业人才培养。 依托京津冀的高校、 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 以合作办学的方式, 围绕本地六大重点产业,开设相关专业, 实行定向培养。 同时选派部分优秀人才到京津冀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公司、 企业进行学习培训, 开拓视野, 提升专业技能。同时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或技术交流会等形式, 提升我市绿色产业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充分发挥我市紧邻京津的优势, 建立柔性引才引智的机制: 采取项目合作、 咨询顾问、 兼职聘用、 技术指导等灵活方式, 引进所需人才。 发挥绿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 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的作用, 通过重点项目推动人才引进。 利用现代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合作的新形式, 通过远程服务的方式,实现技术交流与合作。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用好现有绿色产业人才。 对引进的急需人才, 在子女教育、 医疗服务、 配偶就业、 技术入股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和特殊照顾, 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推动建立全市绿色产业人才特殊贡献奖, 用于技术创新人才、优秀企业家, 乡村振兴带头人等人才奖励, 并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宣传, 营造全市绿色产业发展尊重人才, 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