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动态 NEWS

金融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架桥铺路

时间:2025-07-29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2018年批复建设、2022年项目开工、2025年封关运作,扮演着制度型开放关键角色的海南自贸港,如今迈向了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的新发展节点。

“全岛封关是海南自贸港建设新的起点。”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表示。

自建设之初,各界就对海南自贸港封关之后的聚集全球要素、配置全球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加快对外开放充满期待。根据相关方案安排,海南自贸港将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实施更加优惠的货物“零关税”政策,实施更加宽松的贸易管理措施,实施更加便利的通行措施以及实施更加高效精准的监管模式。

不断完善与高水平自贸港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持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金融是其中一大发力点。王昌林表示,海南自贸港将逐步建立与开放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政策制度。健全完善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进一步丰富账户功能和应用场景。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开展跨境资产管理业务等试点探索。

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拓展跨境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一直是近年来金融政策的发力方向。

从相关政策来看,可谓全面发力、举措频频——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优化“互换通”机制安排,丰富产品类型、完善配套功能;支持依法跨境购买一定种类的境外金融服务;推进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扩大收入支付便利化政策覆盖范围……

这些举措让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搭建起更畅通的桥梁。

金融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铺路”,体现在制度突破上。从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到“互换通”机制升级,从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到QDLP、QFLP试点,这一系列举措,正在构建起与高水平开放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制度环境,为对外开放扫清要素跨境流动、市场规则衔接等多方面制度性障碍,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这些制度性创新措施的落地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以业务量持续上升的“互换通”为例,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5年4月末,20家境内报价商与79家境外投资者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超1.2万笔,名义本金总额约6.5万亿元人民币。

金融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架桥”,体现在内外联通上。双向畅通的金融联动是激活开放动能、促进要素跨境高效流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要之举和重要纽带。当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将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投融资渠道持续拓宽,有助于推动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协调发展,促进跨境资金均衡流动。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贾宁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拓展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外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便利性明显提升。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跨境收入和支出合计7.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4%,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人民币在跨境收支中的比重达到了53%。

在这样的开放态势下,地方层面的金融创新试点,正成为深化内外联通的重要支点。

随着海南自贸港正式封关运行,即将于8月21日生效的《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资产管理试点业务实施细则》围绕跨境资产管理试点业务作出具体安排,包括试点资管产品范围,境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账户开立、资金划转及汇兑,试点规模管理等多个方面。

从制度突破到市场联通,金融业正以全方位的实践,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架桥铺路。每一项机制的升级、每一个渠道的拓宽、每一个市场的联通,都意味着金融开放能级的跃升。我们坚信,在中国经济金融高水平开放的进程中,将看到更多的有益探索与务实行动落地见效,共绘互利共赢的开放新图景。
(来源:金融时报)



上一篇: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警惕“职业背债”陷阱

下一篇:金融机构积极参展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