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投促局提出,“亩均标尺”不再是对赌招商的条件
时间:2025-04-22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次招商新政,接二连三。
前有深圳零租金,后有广州砍指标。
听说,一线城市不考核产值税收了?
广州发布“投资发展10条”,其中有一条是:
不再以“亩均论英雄”作为对赌招商的依据。
是地方领导敢为敢干,还是比企业更懂产业?
当经济发达地区有所动作,或将是全国招商引资的新窗口。
招商工作,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这句话,每次与政府交流总能听到。
之前,一位招商局长提到:
地方引进A企业,投入多少资源,预计带来多少收益,这些都有计划和目标。
基本上,想拿到财政奖补,招商引资的企业需要达到一定条件。
换句话说,亩均论英雄,该论还得论。
这些年,不少地方在“对赌招商”,关注几个方面。
比如,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产业带动、就业岗位等。
先签订好法律文书、约定好“我做到什么,你也必须做到什么”。
或者是,“你达到什么条件,我也对应满足什么条件”之后,招商工作才能正式展开。
我们看到,“亩均税收”和“亩均投资”是衡量企业投产后的重要指标。
现阶段,外部形势复杂,企业投资放缓,招商任务繁重。
那么,以“亩产论英雄”,该不该论了?
前段时间,一线城市抢先发布新政策:
《广州市进一步促进企业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第一批)》,简称“投资发展10条”。
翻阅文件,言简意赅,共10条措施。
从内容看,覆盖用地、审批、要素保障、服务机制等方面。
其中,第六条是招商关注的重点:
新引进工业用地项目,不再以投资强度、产值、税收等承诺作为收回用地、惩戒及企业失信的依据。
并且,将“投入产出监管协议”调整为“投资服务评估协议”,大幅降低评估年限与频次,同时为已签协议项目提供20%以内的考核弹性调整空间。
就招商而言,不再以“亩均论英雄”作为与投资企业的对赌依据。
这标志着,广州产业招商再上新台阶,也为全国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窗口。
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精准把握企业投资诉求。
广州“投资发展10条”出台后,一位投促局局长大胆发言:
如果他所在的中部城市,若能照这个方案早点做下去,应该效果也不错。
他还提到,现在抓经济,就看谁抓住先机。
经济发达地方正在做的事情,如果发展滞后的城市也具备超前思维,结果或许在意料之外。
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地方发展好不好,关键在于“一把手”敢不敢干。
这一次,广州直接打破惯性思维,核心是为了给企业松绑,让其得以轻装上阵,专注于自身发展。
一线城市,主动出击,各部门领导从上到下敢干、敢做、敢为。反而越小的地方,越不敢打破僵局。
有些地方,还是简单粗暴的考核方式。
比如,某些地区可能要求新建工业项目投产后亩均税收不低于25万元/亩、15万元/亩等。
完不成指标,轻则罚款,重则收回土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在无形中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
基于现状,各地对投资企业招引的条件,还能照本宣科的执行么?
在一次某省招商引资会上,新能源车企创始人表示:
去年拿地时政策说“共同培育产业”,今年审计组进驻才明白,对赌协议里写的“培育”其实是“考核”。
在招商引资中,不少地方坚持“亩均论英雄”。
尤其工业用地项目,追求的是“寸土产出寸金”。
以最小资源要素代价,获得最大产出效益。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减轻负担,提升投资信心。
地方招商考核机制与内容,对市场竞争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广州首次提出,不再以“亩均论英雄”作为与企业对赌依据,这源于适应产业发展现状实事求是的态度。
就招商而言,针对投资企业给予包容与诚意,地方政府也愿意与企业肩并肩。
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市场环境变化倒逼招商工作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投资企业与地方产业的适配性,重点评估的是产业类型与产业基础的契合度。
而不是,单纯看投资强度、亩均产值/税收等方面。
之前,走访北部的县城,就发现满足产值、税收要求的企业,并不在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的主要范围内。
县级经开区,拥有30家重点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态家访等领域,而该县招商引资非常注重项目的大与小、亩均产值的多与少。
最终,导致各门类之间产值规模差别不大且整体偏小,主导产业识别不清,发展方向不明确。
目前,通过调整过去一些过于严格或粗放的限制条件,尝试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和灵活的投资环境,也是一种招商策略。
在广州,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远超出一半中小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边界。
当华为的激光雷达,可以通过五界模式百万级量产装车的时候,其他地区培育的几十个激光雷达创新企业如何在成本、性能方面上参与竞争。
这些不是单一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解决的问题,是政府招商投促部门必须面对的产业现实。
如果仍然以“亩均论英雄”的思路,最终大多数地区的汽车产业园都会面临无商可招的窘境。
这不是华为的问题,而是招商投促策略与产业发展适不适配的逻辑。
各地招商工作,需要在提高企业留存率的基础上,激发企业投资的信心与活力。
先顾着眼前现状,适当降低考核指标,按照产业方向让园区逐步去化,长期下来“招小商”也能聚沙成塔。
招商引资,先让企业赚到钱。
地方要不然能为企业节省成本,或者让企业能在当地拿到市场,这是最立竿见影的。
我们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政府越看重潜力和企业所创造的长远利益。
这些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破不立”。
对于城市来说,新型产业供应链关系构建是需要时间的。
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过程,就是旧的规则与秩序被打破,新的体系与结构被重建。
放在招商工作上,“不破不立”也同样适用。
广州取消“亩均论英雄”式的硬性指标,为了将有潜力但初期产出较低的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更容易落地。
拿汽车产业来说,上海、重庆、广州、深圳都在争夺全球汽车产业第一城。
如果最终中国有四个万亿级汽车产业城市,目前全国8万亿汽车产业就被分走了一半,剩下的几十个城市得去争夺五千亿和千亿汽车城市。
现实是,随着汽车央企整合加速,地方国企内部并购,智能汽车产业集约化的速度未来几年会非常迅速。
这个集约化,会逐步反映在汽车供应链上。新的产业集群该怎么建,原有围绕整车企业的汽车产业园的模式是否还成立?
这些问题,都有待各地产业招商投促部门共同给出答案。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平台公司,往往在招商时与企业签订“对赌协议”,以此来规避风险。
一位招商局长提到,现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谁也难以保证企业只增长,但因为“对赌协议”的存在,不少科技公司都被拖垮了。
我们听到,政府对赌招商,与其说是和“企业赌”,不如说是和“自己赌”,赌的是地方政府的产业承接力、项目判断力、园区配套力、政策兑现力。
从广州放宽投资企业的限制来看,这种思路具有普遍适用性,其他城市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借鉴并发展这一模式。
在对赌招商上,并没有特定的、统一的“公式”。而是,根据地方与企业的需求,制定合适的、相互认可的约束条件。
甚至是,各地政府重新审视地方的投资政策。
在合理评估企业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实践,参照新引进工业用地项目,来适当调整考核周期及监管方式,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样一来,不仅让企业轻装上阵,更让地方招商引资回归理性。
当浙江用“链长制”重构汽车产业版图,当上海场景招商”重塑城市生长逻辑,那些真正活下来有发展的企业,地方都掌握着同一套法则:
把政策文本翻译成战略地图,将政绩创新与企业增长编织进同一张价值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