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河南“两会”在郑州隆重开幕。
会上,省政协委员、信阳市人民政府驻粤办主任马骥围绕河南省新能源造船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提出提案,成为“两会”关注点。
马骥委员提出,“支持河南信阳市打造‘中原船谷’,引领我省新能源造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作为来自豫南信阳的马骥委员,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对目前信阳淮滨、息县、固始和周口市等船舶制造业和相关产业非常关注。曾多次组织王牌智库专家团队研讨、论证及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研究,原创性提出了创新、孵化、构建“中原船谷”船舶制造业产业生态链高质量发展战略。
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的河南,首次提出构建现代化“中原船谷”产业生态经济带,以“中原船谷”新发展理念为导向,以新能源船舶制造业为引领,带动传统造船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加大市场化专业招商力度,全面提升河南船舶制造业现代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中原船谷”战略的提出,对解决河南船舶制造产业短板问题无疑是突破;对助力河南实现“通江达海”的船舶产业梦想无疑是创新。
信阳市位处淮河之滨,拥有淮河流域自然地理和船舶制造业产业地理优势,具备厚重的传统造船产业存量资源积累优势;造船业作为信阳市的优势传统产业,在河南造船业中一骑绝尘。
因此,构建河南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是支持信阳打造“中原船谷”;而聚焦信阳新能源赋能船舶产业链发力,是带动河南造船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中原船谷”的战略意义
在河南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优先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以及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的背景下,“中原船谷”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前瞻性、重要性、战略性、创新性。
王牌智库认为,“中原船谷”内涵和外延产业圈广阔,产业植被丰厚,具备一定雄厚的船舶产业存量资源,还有淮河中下游河道水域充沛的自然资源。“中原船谷”战略发展具有较高的产业站位,又有一定的产业基本盘支撑,这一构想将助推河南在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领域开辟新的产业“蓝海”。
因为,构建“中原船谷”不仅能够带动河南的船舶制造业及相关产业链发展,还能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与融合,为河南产业经济注入新的增长极。
从“中原船谷”的战略意义分析,这一提法是基于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考虑。
一方面,通过引进和培育高端船舶制造产业科研平台和高端人才队伍,能够提升河南在海洋工程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船舶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借助“中原船谷”的科研平台优势,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船舶制造链主企业入驻,形成扩张性产业细分领域及产业集群效应,壮大河南船舶制造产业体量规模。
与此同时,“中原船谷”建设还将有助于推动河南船舶制造业品牌输出效能,开拓国际内河流域客船、货船、工程船等产品的应用场景,提高河南对外开放水平。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将日益紧密,“中原船谷”可以直接融入沿线国家市场,在满足消费市场的同时,还能吸引沿线国家的船舶制造业现代化产业资源,有利于“中原船谷”产业链更好地融入全球先进船舶制造产业领域,提升“中原船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中原船谷”建设的可行性分析看,河南信阳自古享有“中原出海大通道”的美誉,是航运枢纽和淮河流域最大的造船基地。当地造船产业稳步前行,尤其在淮滨县、固始县等地形成规模,涵盖客船、货船、工程船等多类船舶制造。产品满足省内需求,远销周边省份。
可见,造船产业在河南制造业布局中地位重要。2024年7月22日,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上官同君陪同河南省政府参事调研团考察周口港;2024年12月12日,上官同君受邀率智库专家团队参观考察信阳造船、港口水运及相关产业,在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临港产业集聚区·造船园区、信阳港·息县港区、豫东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调研后,智库专家团队研究认为,河南省造船业集中于信阳淮滨县,淮滨起于淮河、兴于淮河,自古就有“中原出海大通道”之美誉,沿淮居民下河能驾舟,上岸会造船,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历史的传承让淮滨培养了许多造船工人,奠定了产业发展根基,“来料加工”的模式则让淮滨造就了“长江十船走,三船淮滨造”的盛景。内河航运的持续发展,为造船业提质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以淮滨传统造船业提质升级来推动信阳造船产业发展优势的确突出:
一是政策导向明确。《河南省造船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曾提出,支持信阳、周口等地发展造船产业园区,壮大高技术船舶与配套装备产业集群,实现精益、标准、数字、绿色造船。信阳拥有淮滨县和息县两个造船产业园,其中淮滨县造船产业园是河南省重点培育的特色装备制造园区之一,已成为淮河流域最大造船基地。
二是资源禀赋优越。信阳地处淮河中下游要冲。淮滨中心港作为信阳港的重要部分,位于淮河主航道,是河南省最大综合性单体港口,也是通江达海最快捷的港口。淮滨饮马港、固始望岗港和息县闾河口港也已运营,推动了信阳内河航运及造船业发展。淮河作为重要水道,为造船业提供便捷运输条件。目前,信阳依托内河航运优势,大力发展造船等临港产业,淮滨县已成为河南造船业领跑者。
三是产业基础雄厚。造船业是信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淮滨县依托船舶制造业,规划建设了造船产业集聚区,打造河南省内陆临港船艇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了沿淮十里造船工业带。息县造船产业园则以船舶制造、维修、改装和设计为主导,构建综合性产业园区。
故而,支持信阳打造“中原船谷”产业生态,是产业资源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之举。“中原船谷”战略提出,具有时代意义、政治意义、战略意义、生态意义,将助力信阳造船加速“出海”,航向更大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构建“中原船谷”产业生态经济带,是一个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植入、产业资源补给、产业能级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
其战略立足点是站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和高质量发展、信阳老区建设“两个更好”国家战略高度,依托于河南省委“十大战略”“十大建设”战略布局,在省委现代化产业体系和28条重点产业链发展框架内,谋划“中原船谷”产业基本盘。
面对船舶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需要以资源短板问题为导向,以解决船舶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发展问题为目标,立足信阳“中原船谷”产业基地的重要载体,需要认清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大局,把握新兴船舶产业发展机遇,导入市场化专业招商机制,乃是当务之急。
河南作为黄河中下游素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之称的“水上枢纽”,坐拥先天的内河航运优势和条件,但受近代以来铁路、公路贯通等因素影响,内河航运的核心地位“模糊化”,原因有五:
一是传统造船产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缺乏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科技研发平台资源、以及相对应的新兴船舶制造业强势链主企业和产业集群效应。尤其是缺乏以新能源为主体动力系统导入。
二是河道总里程长,但适合通航的河道少。河南水运资源相对丰富,境内河流共有493条,分属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从现状看,河南航运主要集中在淮河干支流、汉江支流唐白河,从东南方位出省,勾连长江流域,抵达沿海地区。
三是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河南内河航道里程短、等级低,淮河、沙颍河航道能够实现通江达海,但触达的内陆腹地范围小,经济辐射范围相对有限。同时港口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集疏运能力较差,枢纽功能不强,与铁路、公路衔接不顺畅。运输结构不合理,水运在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中的占比很低。
四是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建设不足。河南省级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市级航运规划、港口总体规划尚未形成完整完善的规划体系。
五是航运水量受季节影响。淮河水系的年净流量600多亿立方米,夏季水量多、冬季水量少,冬季影响航运。可持续战略推进“引江济淮”工程“落地”河南,真正补给河南航运水量,解决航运水量不稳定的短板。
在当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在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过程中,河南船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明显存在产业功能短板和资源存量短板。
这个短板有两方面因素导致:一方面,是由于船舶制造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冲击和挤压所致。
实现河南人的“通江达海”梦,需要着力发展内河经济,筑大运河经济带。目前需要做好三件事:
河南需要导入内河航运发展顶层设计战略。旨在构建河南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中的“中原船谷”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即构建“安全畅通、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推动河南水运通江达海新兴产业生态圈。
加强河南内河航运顶层设计战略,问计于政,问计于民,需要高规格打造载体、高站位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规划,高水平运营管理,制定港口和航道地方性法规,提升水路运输服务效率,增强航道通航保障能力。谋划竹(竿河)滠(水河)运河项目立项、推进和实施 ,打通竹滠运河连通淮河和长江。
鉴于周口港内河航运起步较早,信阳辖区县作为推动航运发展的主体:
一方面,从区域港口协调发展的角度,要统筹协调好沙颍河流域港口功能定位分工和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另一方面,需要站在城市发展顶层设计角度,统筹经济发展与航运建设的关系,做好港口功能定位,城港融合发展。
以顶层设计战略为引领,强化各项政策扶持与引导,多管齐下,双向发力,精准定位信阳造船产业的角色与方向;全面助推“苏信合作”,积极承接江苏造船产业转移;以产业基础为依托,优化信阳市造船产业布局;强化内河航道建设,夯实信阳市造船业发展基础,健全和完善新型船舶制造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造船产业全产业链,优化产业链布局,以船舶制造为核心,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引进关键企业,提高本地配套能力,降低成本,构建完整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拓展船舶服务领域,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打造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生态系统。
重点工作是打造特色园区。一是科学规划园区布局。根据信阳各县市的航道、岸线特征与产业基础进行精准规划,预留发展空间,合理划分功能区域,优化资源配置。二是加快基础设施与配套建设。政府开启绿色通道,简化流程,完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并打造宿舍、食堂、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营商环境。三是实施差别化政策。对高效企业给予土地优惠、金融扶持,助力其扩张与技术革新;对低效企业提高准入门槛,促使其搬迁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
新能源造船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河南船舶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王牌智库长期关注、研究了河南的内河航运及造船产业链,认为马骥委员的提案站位河南全省新能源造船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打造“中原船谷”,聚力发展新能源造船,对优化河南现代产业结构,提高船舶制造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实现从传统船舶制造向新能源、智能化、绿色化船舶制造业的转变有着重要助推作用。
目前,信阳淮滨、息县、固始等县区的船舶制造业,主要是以传统的造船业为主导,呈现老、小、散发展业态;不仅缺失链主主导产业优势,而且,存在产业链短缺、产业链延伸乏力、整个产业关联度不够,产业植被薄弱等问题。更主要是船舶制造业缺失新能源核心动力系统,导致船舶制造业技术“含新量”和市场“含金量”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因此,“中原船谷”的核心要义和新发展理念,就是引领信阳船舶制造业产业和相关生产型信息服务产业、以及市场端口服务业等“向新向绿”转型;聚焦数字造船与绿色智能船舶,包括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产业数字化平台、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培育新能源船舶市场等;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造船产业全产业链,优化产业链布局、打造特色园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质量与品牌建设。
新能源造船作为快速发展的领域,是利用新能源技术来推动船舶设计、建造和运营的过程。新能源主要指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核聚变能等,依赖新技术进行开发利用,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柴油、汽油等化石燃料,以实现船舶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新能源造船主要体现在能源使用新、高新技术植入、环境污染小等,具有环保型、经济性、可持续性、技术革新性等特点。
从信阳造船产业的现状看,王牌智库研究认为,当前,信阳造船产业需要在新能源造船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与研发,加强新能源造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与整合,加强新能源造船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
从省级层面考量,需要引领和支持信阳船舶制造业开展“苏信合作”,全力推进承接江苏造船产业转移,积极探索科学、有序、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新路,推动企业集群式引进、产业链式转移。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推动造船产业创新升级。信阳现有的造船基础设施具备承接江苏造船业转移的条件,双方应在船舶制造、船舶配套、船舶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围绕造船业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支持信阳夯实产业承接载体。高水平共建“信苏合作”园区,搭建造船产业转移供需信息对接和磋商平台,支持淮滨县、息县、固始县等地与江苏开展多形式的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积极探索参股集团运营、利益分成、“基金+基地”、定向合作、飞地经济等多种合作模式。
新能源植入“中原船谷”产业链发展,是对整个产业生态纵深发展的整体提质增效,是对传统造船业产业形态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淮滨县、息县和固始县的造船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以这三县为核心的“淮—息—固”造船产业集群;以现有造船产业为基础,拓展规模,投资临港产业集聚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引导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
这就叫,制造业绿色化、科技研发绿色化、能源动力绿色化、产业链发展绿色化、市场应用场景绿色化。
一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造船企业需要数字化改造,鼓励引进先进数字化设计软件,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支持建设数字化生产车间,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
二要构建产业数字化平台。科研机构与企业,集成船舶设计、制造、管理等全流程应用,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探索建立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推广新模式,带动产业升级。
三要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大对新能源船舶技术的投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联合研发中心,研究动力系统、储能系统、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引进相关企业入驻,设立技术创新奖励基金,激发创新活力。
四要培育新能源船舶市场。开拓和创新国内内河航运市场和国际市场应用场景,建立“中原船谷”船舶制造业公共品牌,提高国内外市场核心竞争力。
四、导入市场化专业招商机制
从“中原船谷”概念的提出,到战略高度的提升,再到产业体系建设,包括传统船舶制造业基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能源数智化高质量发展,“中原船谷”产业基本盘构想形成。接下来,地方政府要做的就是导入市场化专业招商营商体系建设,围绕“中原船谷”产业功能区板块,谋划招商营商体系的顶层设计战略和系统解决方案。
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原船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会呈现显性和潜在的供应链资源短板、产业链短板及市场端口狭窄等诸多短板。单靠传统造船业的资源积累的存量产业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新能源主导下的现代化船舶制造业,对上、中、下游的产业链资源的要求较高;在这个关键环节,导入专业招商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传统的地方政府行政招商体制机制,已经严重滞后于现代化船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导入市场化专业招商营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战略和深化传统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专业招商的事让专业招商团队来做,尤其是加强引入第三方实战型智库专业招商团队助政赋能,有利于从根本上打通市场化招商的各种痛点、难点和壁垒,畅通现代化产业要素快速集约流动。
一是确立“中原船谷”专业招商营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发展战略,配套制定专业招商营商系统解决方案。主要是将专业招商机制和营商环境优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招商营商整体框架,充分体现招商引资的基础环境,包括产业发展环境、政治生态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资源环境、服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生态宜居环境等。
二是发挥“中原船谷”组团专业招商的优势,包括产业园招商、链主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科技研发平台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产业细分领域招商、基金招商、信息服务业招商、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系列招商等。每个环节招商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体现高站位、宽边际、纵深领域的招商特点。重点是产业集约化招商,涉及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和产业集群招商的特征。
三是谋划好“中原船谷”产业链招商方法,包括针对性产业点对点、面对面对接招商资源,包括建立专业招商团队,绘制专业招商“菜谱”,形成策划、规划、项目化,挂图作战,按图索骥,顺藤摸瓜。避开传统行政招商的分散化、碎片化、低效化。
专业招商是近年来流行的新发展理念,地方政府要和专业招商智库团队携手同行,学会懂政府、懂市场资源、懂投资商需求,只有这样“三懂”才能想明白、说明白、干明白。
2025年河南“两会”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提案主张的有效通道。通过省政协委员马骥的提案,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不仅提出了河南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短板问题,也提出了河南强力打造“中原船谷”产业生态高地的战略构想。
通过“中原船谷”产业优势的发挥,不仅填补了河南“通江达海”船舶制造业产业的空白,而且也在国内外内河船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域树起了河南品牌优势。
河南将充分利用信阳在造船产业领域的基础优势,借助“信苏合作”的发展契机,将“中原船谷”产业招商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进一步优化造船产业布局,大力推动数字造船和新能源船舶的发展,致力于创新发展“中原船谷”先进制造产业,全面引领河南造船产业及新能源船舶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声明:本公众号文章仅用于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