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专题研究 NEWS

人民日报五篇重磅评论,带你找到发展新赛道

时间:2025-04-21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编者按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稳定器”。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包括“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怎样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激发产业活力?如何补短板、锻长板,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品质?对此,人民日报刊发系列评论,观察消费新亮点,一起来看!

一、由具身智能看健康消费

“具身智能”+“健康”,能带来什么样的应用场景?

不妨试想:融合AI算法的动态血糖仪可预测未来几小时的血糖曲线,结合用户饮食习惯生成个性化膳食方案;智能床垫通过压力感知系统预判人体呼吸暂停风险,在鼾声响起前辅助调整睡姿、联动开启新风系统;人形机器人陪伴独居老人忆往昔、聊生活,进行健康检测……

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切将走入普通家庭。

着眼培育壮大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作出专门部署。《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开展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政策利好加持下,健康消费备受关注。怎样抢抓数智机遇,让健康消费加速释放潜力活力,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添动能?既要目光四射统筹兼顾,也要不失时机精准施策。

双轮驱动,以好政策护航新科技。

加速布局,积极培育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能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厚植沃土、开辟蓝海。

北京,从推出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到发布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再到举办中国具身智能大会,抢占科创新高地,绘制产业“施工图”,动作频频、风生水起。春耕夏耘秋收,抢先机、育新机,以更给力也更耐心的政策,力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如种下希望的种子,孕育更多可能性,为健康领域赋能添力。

双向奔赴,让供给和需求同频共振。

关注健康,投资健康,享受健康。“国家喊你来管理体重”反响热烈,表明人们的健康意识与时俱进,管理健康的意愿在增强。据麦肯锡发布的相关调研显示,在受访者中,62%的中国消费者将健康视为日常生活的首要关注点,比例显著高于美国的41%、英国的29%。

同时,公众的健康消费需求越来越分众化、精细化,日渐从“购买产品”转向“购买生活质量”,对高品质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期待水涨船高。比如,一些行动不便人士很渴望髋部助行外骨骼设备早日量产。既努力开发新产品引领消费风尚,更着眼消费者需求填补市场空白,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共同做大行业。

双重升维,全方位创新场景和体验。

在这方面,尤其需要打破成见、转变思路。比如,不少商家认为,年轻消费者对新技术接纳快,较注重消费体验、情绪价值。事实上,许多老年消费者也研究配料表、算卡路里,作购买决策时,同样看重新鲜感、悦己体验。北京市统计局的一项调研显示,超八成被访老人愿意使用智能产品,使用意愿最高的就是健康管理类。这就要求商家精准研判,瞄准细分群体,从场景和体验两个维度出发,重塑消费微环境。

思路也决定出路。山东诸城市林家村镇有个“竹山生态谷”,标价千元的康养木屋很抢手,森林瑜伽课程让城里人甘心掏腰包,取自地下3000米的富锶矿泉水不愁卖。运营密码何在?关键就在于更新理念,变“卖风景”为“卖健康”,借康养农业搭上健康消费的快车。

“中国已经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不仅折射出经济的飞跃,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上,法国达能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盛睿安的一番话,反映外资持续看好中国健康消费市场。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善用数智技术赋能,加速推动产业起势,创造美好体验,施以更大力度和更精准的措施,健康消费前景无限,未来可期。

二、从监管优化看数字消费

动动手指,买到全球好物。足不出户,走进大师课堂。戴上AR眼镜,尽览名山大川。

今天,在线购物、在线服务、移动支付等已融入日常生活。智能穿戴、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正加快迭代升级,为消费带来新的可能。

突破时空限制,数字消费成为一种革命性消费趋势,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然而,数字消费也存在一些问题。既有虚假宣传、隐私泄露等老毛病,也有新型数字消费的新痛点。

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难点痛点问题,怎能让消费者安心为数字消费掏腰包?为数字消费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必须在科学监管上持续加码,下大气力净化消费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疏通老堵点,让消费者敢消费。电商平台发展早期,网购无法看到实物,容易出现货不对板的情况。随着《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施行,网络消费维权畅通了许多。但近年来,网红带货、店主直播、导购直播等多样化的网络直播纷纷涌现,虚假宣传、质量“翻车”、退换货困难等老问题,又浮现在新平台。有的直播间销售的燕窝其实是糖水,红薯粉条掺入木薯淀粉,“100%羊绒衫”并不含羊绒,等等,都让消费者大呼上当。

老问题改头换面再露脸,监管执法快速跟进。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持续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重拳打击网络市场中流量造假、刷单炒信、低俗带货、违法广告等违法行为。对于一些流量在快速增加的新兴平台,关注也应同步跟进。要强化有效监管,督促其压实平台审核责任。同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加强产品质量的专项抽检,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不断提升网售产品质量。此外,也要及时打好“补丁”,加快制定出台直播电商监管办法,更加有效地规范直播交易行为。

解决新痛点,让消费者愿消费。智能穿戴、脑机接口、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无人机跟拍等新消费新场景……这些新事物,消费者是否愿意尝试,与监管能否及时完善高度相关。对一些新业态,监管不能缺位,也难以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管理。怎么办?不妨量身定制监管方式。

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可分领域制定监管规则和标准,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对看得准、已经形成较好发展势头的,分类量身定制适当的监管模式,避免盲目用老办法管理新业态;对一时看不准的,设置一定的“观察期”,防止一上来就管死;对潜在风险大、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严格监管;对非法经营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比如,深圳拟在部分产业、领域试行“沙盒监管”机制,并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拟纳入“沙盒监管”试点的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目录。通过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允许企业在受控条件下测试新产品、新服务或新商业模式,而无需立即满足所有常规监管要求,能支持创新主体在可控范围内开展试点,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作为新型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消费在推动消费升级、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创新等方面作用独特。优化监管为数字消费护航,以“有形之手”呵护创新创造,定能带来更美好的消费体验,让人们惬意拥抱数字生活。

三、从以旧换新看绿色消费

最近忙装修,线下逛、线上比,选定几款家电。通过“京通”小程序认证、领取补贴资格,付款时出示二维码,即享立减。新机型颜值高、更节能,一算账,还省了几千元。获得感,摸得着、看得见!

2024年,很多家庭“上新”大件儿,“绿色”是亮点。数据显示,去年,7000多万台(件)绿色智能汽车、家电、家居产品进入大众生活。绿色消费潜力大,关系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以绿色消费为抓手,打造消费新增长点,牵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

向“绿”而行的消费新风,源自无数消费者自发选择,也离不开政策引导助力。比如,空调该怎么选?二级能效补贴15%,一级能效补贴20%,降低了“绿色溢价”,选择题便没那么难做了。去年家电以旧换新中,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占比超90%,带动高能效等级和智能家电零售额实现连续4个月超两位数增长,杠杆效应显著。以旧换新,换出了消费新潜力,也换出了绿色可循环,实实在在惠民又利企。

消费,具有主体分散、需求多元等特点。当前,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如何将其转化为更旺盛的购买力?善用政策工具,因势利导,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释放倍增效应。

政策支持不是“大水漫灌”,“有形之手”贵在精准发力。既要瞄准真实需求,找准着力点,也要大力破堵点,优化消费环境。比如,对年轻人来说,以旧换新国补领取使用流程不算复杂,但不善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未必能搞定。这就得进一步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我国市场体量大、梯次多、纵深广,存量里有空间,增量里有潜能。从千家万户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准捕捉不同消费群体的偏好,破除绿色消费中存在的梗阻,绿色消费的潜能必将充分释放,既满足高品质生活,又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有形之手”更有力,重在形成合力。以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为例,实施以旧换新政策以来,汽车报废更新审核、拨付监管流程等持续优化,源头、过程、终端等各个环节协同配合,让消费者更有获得感。再如,为进一步挖掘县乡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潜力,财政部等三部门启动“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工程,今年拟带动试点县新建充电设施超1.4万台、换电站超60座,加快强弱项。

提振消费的政策,不仅仅存在于促销环节。从消费的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着力,强化各项政策的一致性和匹配度,确保同向发力,才能形成更大合力。

购买有机食品,优先选用节能、可再生产品,积极参与闲置交易……从理念到行动,人们正在拥抱绿色消费。但是,绿色消费市场确实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尚不统一,消费者如何判断“含绿量”?再如,在二手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用户信用机制不完善、部分平台监管缺失,导致货不对板、以次充好、售卖假货等事件不时发生,如何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未来,市场堵点卡点还有待进一步打通,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任重道远。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新起点。绿色消费是消费领域的一场系统性变革,其发展、壮大将带动一大批绿色产业加速崛起,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上持续发力,必将奏响消费升级与绿色转型的“双重奏”,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鲜亮。

四、从“哪吒旋风”看文旅消费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飘红,“哪吒旋风”刮到影院之外。

在一些地方,哪吒洞、哪吒庙等景区走红。哪吒“走进”灯会、剧场、步行街,带动夜经济。手办盲盒、联名画册脱销,带有角色图案的水杯、衣服热卖,就连湖北洪湖藕粉也迎来销量增长。哪吒带动的文旅消费热,印证国产IP崛起。

从游戏《黑神话:悟空》开展联名合作,到小说《三体》衍生品扬帆出海,再到凤冠、藻井文创火爆全网,文化IP持续涌现,成就一批消费新品牌。《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开发原创知识产权(IP)品牌,促进动漫、游戏、电竞及其周边衍生品等消费,开拓国货‘潮品’国内外增量市场。”强化品牌引领,国产IP正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哪吒手办售价不菲,消费者却排起长龙,为何?从开盲盒的“惊喜感”,到听主题音乐会的“沉浸感”,文化周边承载着个性体验与情感认同,能满足人们的深层次需求。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体验,周边产品就能赢得受众。

在扩充产品矩阵、延长产业链上,IP品牌潜力大。潮流玩具品牌泡泡玛特靠销售盲盒、手办等起家,深耕珠宝、数字藏品等领域,继而开起城市乐园。不同产品相互赋能,带动综合消费,增强品牌黏性,形成长远盈利能力。未来,看场电影、买个手办、下个游戏、逛个主题公园,围绕同一主题的叠加消费将更流行。

从IP发展看文旅消费,当有更深入思考。

产业强才能消费旺。山东淄博与甘肃天水成为网红城市,离不开品牌美食推动,但接住“泼天流量”,靠的是不断提升的文旅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由此,更能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叮嘱。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手办种类单调、产能不足,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周边产品设计前置、技术更新、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背后是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完善、文旅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

发展文旅产业,应做优强链文章,让“小而美”“大而强”产品竞相涌现;做好补链工作,着眼设计、孵化、运营等环节补齐短板;做足延链功课,深化“文旅+百业”。推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拓展跨界合作,有利于以产业新形态培育消费新亮点。

文气足方能引人入胜。IP打造过程中,有的地方蹭热度、编故事,产品名不副实;有的趋于同质化,陷入低价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品质不高、文化味不足。中国从不缺好故事,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是优化文旅供给的宝贵资源。培育好产品、好产业,关键要让好资源获得好表达,用好创意激活好元素。

培育文旅产业,如同煲一锅滋味浓厚的老汤,急不得。迪士尼以丰富IP支撑庞大产业,日本动漫深度融入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均非一日之功。践行长期主义,精心做优品质,静心讲好故事,中国电影也有机会打造自己的系列IP,潮品、潮牌也将成为精品、名牌,文旅产业也将“长红”。

在数字文博中思接千载,在沉浸演艺中陶冶情操,在主题研学中培养兴趣,在低空游览中触摸文脉……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以文兴业与以文化人相得益彰,正是“人文经济学”的内涵所在。发挥文化的撬动作用,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文旅消费便能如哪吒一样有一飞冲天的爆发力。

图:2月13日在沈阳一家影院拍摄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五、从老有所“游”看文旅消费

“游玩时间很充足,旅程中还提供了免费旅拍服务,我们拍照打卡、赏花看景,感觉又回到了年轻时出游的美好时光。”春光正好,多地陆续开行银发旅游列车,老年人欣然奔赴“诗与远方”。

慢节奏、重体验、有保障,近来,银发旅游列车颇受老年消费者青睐。数据显示,2024年国铁集团共组织开行旅游列车1860列,运送游客超100万人次,其中老年游客占比接近80%,一些产品的旺季线路“一座难求”。从中不难看到,银发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仍处于“轻老阶段”。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0至69岁的活力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有资金、有时间,且有较强的消费意愿。满足该群体消费需求,不仅有益于提升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也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前不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抗衰老、银发旅游等产业,释放银发消费市场潜力。”

发展银发消费,适老化改造不可或缺。银发列车上,增设加宽护栏、防滑扶手、紧急呼叫器;居家环境中,浴室门槛改成平缓坡道,光滑瓷砖换成防滑地板,配备感应灯、防跌倒报警器等设施;打开手机,APP优化视觉呈现,采用大字体、大图标等设计,方便老年人查看与操作……这些细节,筑起更严密的安全防线,让老年生活更便利,优化了消费体验。加快各领域适老化改造,才能拆除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道道无形“门槛”,助其安享养老生活。

随着生活观念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不仅追求老有所养,而且要有所乐、有所为。这对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比如,过去提起老年旅行团,人们往往联想到价格低、行程赶,中间掺杂各种购物、推销。如今,老年游产品已然迭代升级。不止于“到此一游”,湖北首趟银发旅游专列突出康养主题,游客在游山玩水之余,还可以与武当武术传承人互动交流。一些服务商加强与景区联动,一站式提供银发学习、旅居养老、游学养老等服务。城市里,课程丰富的老年大学、价廉物美的社区食堂越来越常见。从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社交需求,精准对接老年消费群体实际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注重品质,才能让养老产品和服务成为老年人的舒心之选。

除了物质、硬件设施,老年人在情感上同样有需求。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钱包,打“亲情牌”、挖消费陷阱。守护老年人消费安全,不仅需要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监管,重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还有赖于更多人身体力行,给予老年人真诚关爱。倾听老年人分享生活日常,帮助老年人筛选可靠的产品和服务,与老年人共同开启一场远行……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陪伴、多一些鼓励,用心用情织密关爱网,才会让老年人拥有更加充盈的内心、增进幸福感,让不法分子难有可乘之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一批新职业中,社区助老员、老年助浴员等位列其中。拓展养老消费场景,推动养老服务在专业和品质上实现双提升,定能更好满足老年群体新期待,共绘幸福夕阳红。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权力脱缰的病灶在“智库缺位”,“红蓝黑禁令”折射县域治理之痛丨王牌锐评

下一篇:中产家庭赴美留学,已经成了真正的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