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专题研究 NEWS

权力脱缰的病灶在“智库缺位”,“红蓝黑禁令”折射县域治理之痛丨王牌锐评

时间:2025-04-15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不管你是什么红还是什么蓝,到了三河都得绿!

近日,河北省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持续发酵。起因是,当地城管部门要求商户统一更换门头牌匾颜色,禁用红、黑、蓝三色。

按照当地城管部门的要求,医院的红十字标志改为了绿色,蜜雪冰城的红白招牌也成了绿色门头……面对舆论压力,城管部门又称商户可以 “自愿改回原色”,费用由商户自己承担。迫于舆论压力,4月10日,涉事医院的“绿十字”标识竟被整体拆除;蜜雪冰城门店也经历了“变色闹剧”。

事发后,河北省三河市当地相关部门缄默,鸵鸟思维应对,不仅没有平息事态发展,反而激起了舆论更多质疑。

这不仅为河北省三河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公众形象和公信力带来不利影响,也暴露出河北省三河市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尊重商业规则和经营特色,不考虑商铺实情,决策不当,没有审慎城市治理的智慧,暴露出县域治理中缺位、缺谋略、缺智慧的“能力恐慌”:

一是决策透明度缺失,未提前公示设计标准与政策依据,未召开听证会征求商户意见;二是回应机制滞后,舆情发酵72小时后才发布说明,初期回应仅强调"美化市容"目标,未解答费用分担等核心关切;三是话语体系错位,使用"统一规划需要"等行政术语回应,缺乏对个体经营者生存压力的共情表达;四是风险预判不足,没有评估政策与《个体工商户条例》中经营自主权的潜在冲突,没有预判舆情爆发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

对此事,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上官同君认为,三河市“红蓝黑禁令”折射出当前县域治理之痛——权力脱缰的病灶在于“智库缺位”,“三河市事件”给当前的县域治理以警示,即县委书记的决策亟需装上“望远镜”与“显微镜”。

一、事件本质:权力任性背后的“专家缺位”

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的闹剧,表面上看是“权力审美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荒唐决策,实则是县域治理中“专家辅政、专业助政”机制严重缺失的典型样本。具体表现有三:

一是决策逻辑荒唐。禁用红蓝黑三色的依据何在?当地以“城市规划”为名,却拿不出合法文件,仅凭“口头通知”便强制商户更换招牌,甚至医院红十字标识也被刷绿,暴露出决策的随意性与专业性匮乏。

二是权力越界显性化。根据《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仅对国际连锁品牌“网开一面”,普通商户却被“一刀切”整改。这种“选择性执法”不仅违背了市场公平,更暴露出决策者对法律边界与行政权限的无知。

三是代价惨痛。商户自费换招牌、消费者寻店困难、政府公信力受损,这是一系列“拍脑袋”决策的代价,远超出所谓的“城市美化”的初衷。

二、病灶剖析:县委书记权力何以“脱缰”?
“三河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县域“一把手”决策机制中专业制衡的缺位。具体来讲:

一是“独断”取代“众谋”。县委书记作为县域治理的核心决策者,若仅凭个人偏好或部门汇报便拍板重大政策,必然导致政策科学性及政策合法性存疑。此次事件中,城管部门以“口头通知”执行禁令,却无任何法律文件支撑,正是权力链条失序的体现。

二是智库功能“真空”。县域治理长期存在“重执行、轻咨询”的痼疾。三河市若在决策前引入第三方智库、城市规划、法律、营商专家论证决策,或通过公众听证会吸纳民意,何至于闹出“红改绿 再改红”的反复折腾?

三是政绩观扭曲。部分地方主政者将“整齐划一”视为城市治理的“面子工程”,却忽视市场主体活力与民生的“里子”。这种“权力审美”本质上是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合谋。

因此,此事警示县域主政者,权力不能“脱缰”,决策时须摒弃“家长式的决策”,依照流程走科学程序,或依托专业智库协助评估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破题路径:用“专业笼子”锁住权力任性

根治县域治理乱象,需从决策机制源头植入“专业基因”。破题路径有三:

一是机制重构:让智库成为决策“标配”。

县委书记须主动为自身和常委班子配备“政策智库”,涵盖法律、经济、城市规划等领域专家。重大决策前必须经过“专业预审”,确保政策合法合规、符合市场规律。例如,广告牌匾管理应依据《广告法》与地方条例,而非领导个人意志。

二是权力制衡:以程序正义约束“一把手”。

推行“决策责任清单”,明确需经专家论证、公众听证的议题范围。对未履行程序的决策,纪委可启动问责,从制度上杜绝“一言堂”。

三是能力升级:县委书记需兼具“望远镜”与“显微镜”。

“望远镜”要求主官具备战略视野,善谋区域发展大局;“显微镜”则需洞察政策细节,规避法律与市场风险。“三河市事件”中,若决策者能预见“禁令”对小微商户的生存冲击,对城市品牌形象的损害,何至于陷入如今的被动局面?


结语:县域治理现代化需告别“人治惯性”

三河“招牌风波”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县域治理中权力与专业性的失衡,警示当前的县域主政者:县域治理现代化需告别“人治惯性”。

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必须摒弃“家长式决策”,转而依托专业智库与科学程序,将权力关进“专家辅政、专业助政”的笼子。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红蓝黑禁令”式的闹剧重演,真正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共生共赢。
 

(作者: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上官同君)


上一篇:攻坚AI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答好AI风险防控必答题

下一篇:人民日报五篇重磅评论,带你找到发展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