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同君:从“传统招商”到“专业招商”,解码地方政府招商突围新路径
时间:2025-03-15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次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竞争已从“政策洼地”的争夺转向“专业能力”的比拼。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传统招商模式中喝酒招商、亲情招商、同学招商的粗放打法逐渐失效,地方政府亟需一场系统性变革。如何在“无税返新招商时代”破局?
答案在于以顶层设计为纲,以专业能力为器,构建“精准化、市场化、可持续”的招商作战体系。因为,招商门路不对,南辕北辙,即便是人海战也是白搭。对地方政府而言,亟需一场“思维革命”,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唯有以顶层设计为引领,方能逐步摆脱困境,实现精准招商与产业升级的双赢。
一、招商转型迫在眉睫:传统模式的三大困局
中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历经数十年发展,虽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但传统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总的来讲,传统招商有“三痛”,即战略缺位、专业匮乏、信任危机。
痛点一:战略缺位,招商如“盲人摸象”
结合现状来看,许多地方招商缺乏系统性规划,陷入“捡到篮里都是菜”的误区。许多地方政府招商像“菜市场摆摊”,工业园招食品厂、开发区抢互联网公司,先圈地,再围墙,再拉商,挖到篮里都是菜,把个开发区或者产业园区搞成不伦不类的企业“大杂烩”,不明确政府想发展什么主导产业。
换言之,宁可相信招商手册上的指标,也不愿量一量自己的“脚”。例如,某北方城市斥巨资引进半导体项目,却因水电配套不足导致工厂长期闲置;某工业园盲目招引互联网企业,最终因产业链断裂形成“空壳园区”。这类案例暴露出地方政府在产业诊断、资源匹配上的严重短板。究其根源,在于招商战略与地方实际“两张皮”——或盲目跟风热门产业,或照搬他地经验,忽视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痛点二:专业匮乏,外行难引“真凤凰”
招商干部队伍的专业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招商成效的关键瓶颈。现实工作中,政府招商干部常常陷入懂政府招商流程的不懂产业趋势,懂产业的不懂政策红线的两难困境。
除了招商团队在产业认知、政策解读上的短板,还有部分地区招商部门仍以行政人员为主,缺乏项目尽调、产业链分析、资本运作等专业能力,导致招商谈判效率低下,错失优质项目。
痛点三:信任危机,政策承诺“打白条”
部分地方政府存在“新官不理旧账”“政策朝令夕改”等问题,损害企业投资信心。
如某农业大市曾承诺给予某龙头企业十年税收优惠,但换届后新任领导以“政策调整”为由单方面毁约,导致企业撤资。此类失信行为不仅影响地方口碑,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正如《史记》所言:“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柱而死”,政府信用一旦崩塌,区域发展的根基将被动摇。
我认为,对地方经济发展而言,政府说话算话才是最大的营商环境,当以此为准绳,规范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承诺守信意识。正如《史记》所言:“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柱而死。”政府失信,最终伤害的是地方发展的根基。
二、破局之道:以顶层设计重塑招商生态
面对传统招商的困局,我认为,需从“头痛医头”转向“系统重构”,专业招商需要系统解决方案,尤其要重视“战略引领+专业赋能+制度保障”三位一体,为地方政府打造可持续的招商生态。
一是战略先行,绘制产业发展的“精准地图”。
专业招商的本质是“以产业定方向,以资源定路径”。地方政府需立足三大核心任务:产业诊断,通过大数据分析,明确本地产业链的“断点”与“长板”。例如,某西南山区县放弃盲目追逐新能源风口,转而聚焦中药材精深加工,三年内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政策工具箱,突破“免税三年”的单一模式,设计“土地弹性供应+技术孵化基金+人才安居计划”等组合拳。合肥引进京东方时,通过“资本入股+产业链担保”的创新政策,最终带动上下游企业年贡献税收超百亿。
风险防火墙,建立“招商负面清单”,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招商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
二是专业筑基,打造“三懂团队”与“动态项目库”。
组建“懂政府、懂市场、懂企业”的招商铁军,市场化招商,成立招商专班,建立动态项目库,按“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门槛”“就业带动”三大标准筛选项目,形成“成熟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梯度体系,逐步孵化独角兽项目,硬核驱动。
招商的本质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本土产业项目,而是需要政府扩大思路,创新创业项目可以“无中生有”,可以孵化项目,对暂不符合落地条件的项目,提供培育孵化服务。
三是制度护航,让“一把手工程”成为定海神针。
我认为第一步需要由省、市、县(区)委书记挂帅,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土地、财政、环保等资源的“一盘棋”统筹。再通过顶层设计锁定招商方向,避免“换一届领导换一套思路”。可以强化责任背书,建立“政策承诺终身追责制”,确保招商承诺“说话算数”,重塑政府公信力。
只有把招商变成一把手工程,让省、市、县(区)委书记亲自挂帅,把招商战略写进施政纲要,让土地、财政、环保、营商环境等部门形成“一盘棋”,由政府牵头,职能部门引领,增强企业的市场信心,才能逐步树立投资上的信心。因为投资商最怕的是“科长承诺、局长不认”,政府牵头统一调度才能让政策承诺真正的“说话算数”。
三、三步打造“招商作战系统”
我认为,打造专业招商作战系统,需要以“三本账”重构招商逻辑,地方政府主政者需跳出“唯GDP论”的惯性思维,算清招商的“政治账、经济账、民心账”:即招商须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政治账,摒弃“短期税收至上”思维、注重产业链价值的经济账,将招商成果转化为就业岗位、城市配套和生态红利的民心账。
第一步:顶层设计导入,画出“招商地图”。专业招商体现的是全局性、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要“看天时、察地利,选好种”,专业招商是以产业为基础的,即有什么产业就需要招什么商,也就是说,“招商地图”并非简单的产业目录或项目清单,而是基于顶层设计的系统性作战方案,这既是对地方资源禀赋的深度解码,也是对市场趋势的科学预判,更是对产业链生态的精准重构。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摸清家底,通过大数据分析、产业链扫描和资源匹配度评估,明确本地产业的“长板”与“短板”,跳出“头痛医头”的被动局面,从全局视角统筹资源、预判风险、锁定目标:
一是通过产业热度分析、企业投资偏好画像、竞争区域对标等工具,量化招商可行性,让产业选择“有据可依”;二是建立“项目适配度评估模型”,从技术成熟度、市场容量、政策合规性等维度筛选项目,规避“招商陷阱”;三是按“补链、强链、延链”需求,精准锁定上下游企业,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图谱,致力实现“引进一个企业、崛起一个产业”的目标。
第二步:招商要有“菜谱”。目前各地招商部门普遍忽视项目库的建设,没有很好地对当地拟招商的项目进行分类、包装和建立项目库。在实际招商谈判中,无法提供符合投资商需求的项目库,从而影响招商的顺利推进。
政府要想精准对接“三有一真”投资商,必须配好招商“菜谱”,让投资商看到地方发展潜力,看清产业项目真实需求,快速达成项目适配共识,实现地方发展与投资盈利双赢局面。
第三步,专业对接,既要“懂行”更要“贴心”。给政府当“翻译官”,把企业的技术术语转化为政府关心的税收、就业数据。帮企业做“政策参谋”。掌握两大心法,方能靶向发力,精准招商。
“招商作战系统”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引擎,将其上升为“一把手工程”,科学战略规划、数据驱动决策机制、共生共赢搭建生态体系,那么,地方经济方能持续挖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潜能。
结语:
招商是门技术,更是门艺术。在“无税返新招商时代”,地方政府若仅靠“碰运气”或照搬他地经验,注定难以为继,地方政府与其羡慕合肥的“术”,不如修炼自己的“道”,唯有以顶层设计为纲,以专业能力为器筑牢根基,以市场化机制激活动能,方能实现从“粗放式招商”向“精准化运营”的跨越。
当招商不再靠“碰运气”,当项目落地像“拼乐高”一样精准可控,中国市县区经济的“第二增长曲线”必将破土而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而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招引项目,更是重塑地方经济生态,即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产业生长的沃土,让每一次合作都成为信任积累的基石。
(作者:顶端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顶端财经创作者,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上官同君,本文首发于“顶端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