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专题研究 NEWS

上官同君:从“粗放招商”到“精准制导”,地方政府为啥要搭建招商项目库?

时间:2025-03-17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顶端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顶端新闻创作者

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上官同君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招商引资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从“政策洼地”转向“制度高地”。以前地方政府惯用的“拼政策、拼资源、拼人脉”的粗放打法逐渐失灵,主要表现为招商效率低下、产业同质化、企业信任危机等,为什么会频繁出现招商成功率低、产业错配、政策脱节、定位不精准、资源内耗、投资商信任危机等难题,是亟需思考的课题。

我认为,破解招商过程中出现的以上困局,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要储备完善的招商项目库。但招商项目库并非简单的“企业名单罗列”,而是用顶层设计之“道”,破解资源错配之“痛”,通过系统化工具实现资源精准匹配。招商项目库就是“战略中枢”,能够推动地方招商专业招商从“守株待兔”升级为“精准制导”。

 一、传统招商的“三无困境”:为什么总在碰运气?  

概括来看,当前很多地方政府仍然采用的传统招商模式之所以出现招商效率低、招商成功率低,原因在于招商缺乏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缺位与资源错配犹如多米诺骨牌,是会带来恶性循环的。传统的招商模式通常会陷入“三大困境”,即项目与战略脱节的制度性矛盾、资源错配与信息不对称的叠加效应、风险失控与短期主义的双重陷阱。

我认为,战术勤奋不能弥补战略缺陷,招商落地难的底层逻辑在于战略层面的缺失,这是专业招商最大的误区,如果前期项目预可研缺失、投资商尽调缺失,没有足够的投资商数据和专业投资商资源,看不懂投资商,产业就会难以落地、投资商权益就难以保障、资源就难以调动。

可以用“两步法”烹制招商硬菜:

第一步,寻根,把施政纲要熬成“高汤底”。优质项目库必源自顶层设计,可以采取产业树分析法,对照省、市、县、区书记的施政纲要,用“支柱产业—配套链—落地载体”的模型拆解目标,精准锁定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研究政策沙盘推演,在项目策划阶段预演政策适配性,出组合拳,让企业落地即享政策红利。  

第二步,选材,建立“三筛三定”入库标准。一是筛产业匹配度,用“产业链价值强度指数”量化项目贡献值;二是筛资源适配度,建立“土地—能耗—人才—物流”的四维匹配模型;三是筛风险可控度,设置招商红线,明确环保不达标、技术无壁垒、市场已饱和、企业无实绩、投资靠对赌的投资商不招,并将招商项目列入可视化评估系统。

二、搭建四类项目库破解“钱”与“政绩”的难题。

招商需要‘菜谱’,而非盲目撒网。实际招商中,多数地区忽视了项目库的分类与包装,无法精准匹配投资商需求,导致谈判效率低下。因此,政府需要精准对接“四有一真”投资商,配好招商“菜谱”,有的放矢地招商。而招商菜谱实际上就源自市委书记及领导班子的施政纲要顶层设计,源自县(区)委书记及其领导班子的施政纲要顶层设计(市县区级)。

所以,转换思维、强化服务、突出特色,积极探索适合地方的招商项目库是确保有效招商、精准招商的可行路径。

一是产业类项目库。聚焦技术创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提供“孵化器+天使基金”支持,培育“金种子”;锁定高成长性企业如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通过“税收返还+上市辅导”,完善项目库;引进技术型或销售型链主企业,通过“以商招商”吸附上下游配套,逐步完善产业生态。

二是城建类项目库。城建类项目库很容易“出政绩”,房地产很火的时候,抓城建出政绩成了金句。房地产而今向稳之后,此类项目库就分为城市更新和道路基础设施两部分内容。

三是其他类项目库。此类项目涵盖文化、旅游、教育、民生、康养、乡村振兴、医疗、大数据等。

四是金融创新项目库。就是让财政解放出来,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当地城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公司化运营城市及破解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过渡,包装项目,最终通过专业招商实现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目的。

在地方政府招商实践中,狭义的招商项目聚焦于产业类招商项目库,这是项目库构建实战中的偏见,应予纠正,广义的项目库包括城建类、产业类、文化旅游教育民生类、金融创新类等。

当然,地方政府招商项目库的构建,既是战略资源的整合过程,也是资金配置的系统工程。资金支持作为项目库落地的“血液”,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基础建设的“刚性门槛”,也是资源优化的“效率杠杆”。对于财政薄弱地区,我认为,可以通过模式创新、资源重组、杠杆撬动等方式,实现低成本高效能的项目库搭建,如采取智库共建模式、企业众筹尽调、数字化开源工具、专项债捆绑开发、飞地经济分成等方式突破。招商项目库与地方经济健康的状态是正向循环,因此,提升“资金—资源—资本”的转化能力也至关重要。

三、实战心法:让项目库成为“会生长的有机体”  

地方政府招商项目库的“有机生长”,本质是通过数据驱动、生态协同和制度创新,使其具备自我迭代、自适应环境、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说,项目库的“生长”需以实时数据为养分,通过智能工具实现动态筛选与升级。但让招商项目库成为“有机体”,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通过数据流动、生态协同与制度创新,构建“感知—响应—进化”的完整闭环。

这就需要政府、企业、资本、智库等主体的深度联动,形成资源循环生态,动态更新项目库机制,对实时数据进行捕捉,搭建数据驱动的“新陈代谢”系统,描摹企业画像,与政策精准匹配。唯有如此,项目库才能超越工具属性,成为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慧生命体”。

建立项目库只需转变观念主动为之即可,管理项目库应该同步跟上,具体来看,可着力做足三件事:

一是动态迭代术。可以每月召开“项目库刷新会”,按“新增—升级—降级—淘汰”四类调整,建立“项目心电图”监测系统,实时跟踪重点企业动向。

二是精准包装。给项目穿上“嫁衣”,将技术参数转化为经济价值。给企业备“礼包”:提前做好用地预审、环评预判、政策匹配三套方案。此环节操作的难点在于地方财政匹配部分项目包装费用,部分项目包装费可以列入项目落地成本。

三是风险防火墙。引入“项目体检表”,从技术、市场、财务、法律四维度设置48项指标,建立“黑天鹅预警机制”,托起招商项目的“后勤”保障。

结语

在招商竞争白热化的今天,项目库建设已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专业招商项目库的本质,是将地方发展愿景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通过顶层设计引领、项目库实战编制、项目库动态管理,建立项目编制、管理、绩效考核全链条项目库管理机制,地方政府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当项目库成为施政纲要的“转化器”、资源要素的“适配器”、招商团队的“导航仪”,地方政府就能实现从“招商”到“选商”,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质变。我们乐见招商项目库必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



上一篇:上官同君:从“传统招商”到“专业招商”,解码地方政府招商突围新路径

下一篇:从兰考精神到枢纽经济的人文破题一一智库视角解构河南省委书记两月调研的春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