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考精神到枢纽经济的人文破题一一智库视角解构河南省委书记两月调研的春耕图
时间:2025-03-20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次编者按
2025年开年之际,中原大地迎来一场"春耕行动"。河南省委书记刘宁躬身入局调研,用60天完成对全省18个地市的战略踏勘:
从兰考黄河故道边的焦桐林,到郑州航空港区的电子光刻机实验室;从洛阳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土层,到南阳牧原集团的智能养殖车间,马不停蹄的调研节奏在黄河南北划出一道纵贯线。
这场覆盖3.6万平方公里、触达1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百日丈量,既是对"十四五"收官战果的深度验靶,更是为"十五五"谋篇布局的战略解码。在密集的基层对话与产业巡礼中,一个立体河南的经济密码正被层层剥开。
郑州、洛阳、新乡、开封、安阳、濮阳、鹤壁、焦作、三门峡、南阳、平顶山、漯河、驻马店、信阳、周口、商丘和济源等,全省18个省辖市全覆盖摸底一遍。这次全方位、高频次的集中深入调研,有几个显著的特色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是摸家底,察实情。作为新任省委书记,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河南人”,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部崛起河南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带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对河南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发展的经济底盘现状,进行多维度、多测度的针对性、倾向性调研,在调研中布局,在布局中调研;
二是调研活动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求真务实的特点。全省18个省辖市,每个地市的区位优势不同,产业体系建设思路不同,主导产业优势各有不同,产业资源存量和产业链发展的短板、瓶颈和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调研的根本遵循是有利于通过政府政策及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优势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解决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根本问题;
三是刘宁书记的本次规模性调研,点和面结合,沿着省委“7+28+N”重点产业发展行动路线查勘落实情况,有利于发现不同地市重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突出问题的解题思路。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将省辖市区域经济大盘和产业格局,有机融入省委“十大战略”“四高四争先”战略大局之中,进而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之中,形成河南工业强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实现中原儿女几代人工业强省的梦想。
从刘宁书记调研活动时间轴和全省经济核心圈层来看,行走河南、读懂河南,都需要权重考量产业经济的核心板块,主要是省会郑州都市圈和洛阳副中心城市两大产业集群板块。因为这两大产业集群板块是河南经济的制高点和核心领地,具有强势崛起经济动力系统和资源虹吸效应。
从这两大产业集群制高点观察,基本上能看到河南经济基础底盘和产业凸起地带的标杆,还能看到各个地市粮食安全红线和现代农业产业的条块形态,还能清晰看到省辖市和县域主导产业的发展脉络及产业链延伸的细分领域。
刘宁书记调研第一站从开封兰考县开始,就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黄河生态保护、项目建设等进行调研。强调要深入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坚持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深入谋划思路举措,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兰考县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河南乃至中国知名的政治大县。
刘宁书记以此为调研起点,体现了调研活动的政治担当和高站位、大格局、宽视野,体现了省委战略的政治统领,以及由县域推演省辖市产业发展大势。兰考调研聚集了两个重要主题: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县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它不仅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的关键力量。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需要积极探索县域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方面,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县域产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电商”等多元化产业融合模式,打造全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
紧接着就是1月4日,刘宁书记到郑州市部分企业和产业园区,调研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等工作。1月15日,到位于郑州经开区的郑州国际陆港、郑州车站海关、河南保税物流中心、京东物流园调研。1月21日,省委书记刘宁到郑州市调研重大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情况。
刘宁书记调研郑州市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科技、产业、物流、生态。郑州市近年来不断支持和推进科技创新,在产业链和科技链上持续加码,但与中部武汉、长沙、合肥等城市相比,科技创新转化率不足,本土企业吸纳技术合同的比例仅为60%,产业结构优化饱和度不足,郑州都市圈联动发展和产业空间辐射和驱动力不够,这是影响郑州市建设国际大都市以及郑州都市圈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因素。从郑州市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看,郑州市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的首位度提升不够显著,由全国交通枢纽提升至国际性交通枢纽,因此郑州市应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发挥航空港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通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融入新发展格局。
从郑州、洛阳两大经济板块纵览,以“7+28+N”重点产业链发展态势观察,不能看出全省经济的物理空间和市场空间。刘宁书记在调研郑州时强调,要发挥郑州市挑大梁、走在前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尤其是要在“四高四争先”战略推进、科技研发体系、新兴产业体系、枢纽经济、大市场、大物流等领域实现突破和高质量发展。在调研洛阳时,刘宁书记看到了洛阳的工业底子较好,制造业基础和产业资源丰厚,加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洛阳的城市定位,加强和优化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多元支撑作用。
一方面,要培育壮大动力电池、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光电元器件、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重塑。另一方面,要推动“风口产业”集聚成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洛阳制造”向“先进智造”全面升级。
从刘宁书记对郑州、洛阳新型工业化产业两大高地的调研来看,可以剧透河南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起势业态,这是“四高四争先”战略的扛鼎之作,也是河南工业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和虹吸国内市场要素的核引擎。从刘宁书记对其他省辖市的调研情况来看,很明显的特点是关注不同地市区位不同产业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贴近性、指导性、方向性的要求。
刘宁书记到南阳市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运行、中医药传承发展、基础教育、现代农业等工作,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
南阳作为豫西南副中心城市,其发展对全省经济布局和落实国家重要战略至关重要。此次省委书记调研重点聚焦南水北调、中医药、基础教育和现代农业,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如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2021年习总书记到南阳视察,对南阳的中医药提出了发展指示。根据河南省地级市的整体发展,南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处于劣势,其特色和优势如中医药、农业等产业附加值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南阳市应振兴中医药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刘宁书记到安阳市深入红色教育基地、文化遗址、产业园区、基层乡村,重点前往红旗渠纪念馆、殷墟、无人机产业园等地点,调研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强调加快安阳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安阳作为豫北门户,是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对外承担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的角色,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点城市,也具有区域开放合作的天然优势。对内是全省的文旅资源大市、传统老工业基地,拥有全省唯一聚焦无人机等低空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的省级研发创新平台——蓝天实验室。
因此,在区域发展和区域竞争的态势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安阳市需要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引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挑起豫北经济大梁,打造开放崛起“桥头堡”,推动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也是刘宁书记的调研初衷和殷切期盼。
刘宁书记到济源示范区调研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工作。其中,重点调研有色金属深加工、现代化工等济源的支柱产业,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此外,前往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了解文化传承保护情况。济源示范区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也应把握好时代机遇。依托自身地处黄河中下游,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的优势,济源更要做好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实施注重产业提质升级,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
刘宁书记在三门峡市调研文旅融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新材料产业,强调仰韶文化保护传承、三门峡水利枢纽安全运行,并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要求依托矿产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门峡的调研紧扣“文化+生态+转型”主线。仰韶文化的保护与黄河生态治理是落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文旅融合擦亮“黄河文化”品牌,既强化文化自信,也为生态经济提供新增长点。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刘宁提出以新材料研发(如超纯矿物、铝基材料)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这与河南“四高四争先”中“绿色转型”方向一致。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交界,其“向西门户”定位将助力河南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同时为资源型城市探索绿色、创新双轮驱动路径提供经验。
刘宁在许昌市调研民营经济与先进制造业,走访黄河旋风、许继集团等企业,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升级,要求发挥头部企业作用完善产业链,并深化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作为河南民营经济高地,许昌的智能电网、超硬材料等产业形成集群优势,刘宁提出通过“建链补链强链”提升竞争力,既符合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也呼应中央“发展新质生产力”部署。调研特别强调民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许昌作为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通过深化郑州都市圈协同发展,有望在城乡要素流动、产业联动方面形成示范。
刘宁书记在焦作调研时表示,要重视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推动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强调强化黄河安澜责任,完善防洪生态体系,坚持工业强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将焦作打造成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融入郑州都市圈,促进全面发展。刘宁书记调研,焦作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利用资源型城市优势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创新驱动与产业链升级,发挥焦作工业基础,发展新材料产业,强化技术创新和改革,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聚和增值。
二是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焦作需确保黄河安全,完善防洪体系,保护生态,结合地方特色推进产业转型与乡村振兴。
三是深化区域合作,发挥焦作交通优势,融入郑州都市圈,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改革和创新,在中原城市群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
刘宁书记商丘调研,强调聚焦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推动神火、莱尔等新材料企业及瑞柏煤化工的智能化转型,打造高端煤化工产业园。他还提出加快沱浍河航道建设,发展多式联运提升区域互联互通,要求商丘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和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对外开放桥头堡,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全面发展。要着力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及内河航运;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商丘在新材料产业上表现突出,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深化合作,提升附加值。煤化工集群需智能化转型,提高安全水平,向“智造”迈进。沱浍河航道发展需系统规划,提升互联互通,形成对外开放新通道。刘宁还指出,商丘应利用地理优势,对接淮海经济区、长三角,扩大开放,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同时坚持城乡融合,做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平顶山调研水利工程建设,刘宁强调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用好“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抢抓当前水利建设“黄金期”,全力抓好冬春水利修缮,有效提升今年防汛能力和保障水平,筑牢安全度汛屏障。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对河南农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刘宁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治水方针,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系统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抗稳粮食大省责任,立足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定位,通过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同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切实筑牢防汛安全屏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刘宁书记在新乡调研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时强调,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是立足发展战略。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应对经济转型压力,以稳产增效筑牢“中原粮仓”根基;二是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优势再造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与食品加工升级,“做强主导产业”聚焦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延链补链,“做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破解产业结构失衡难题;三是锚定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未来,坚定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刘宁在调研驻马店市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时指出,一是要结合驻马店地方实际,做透农业产业生态文章。作为农业大市,驻马店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持续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二是要放眼全国,深耕新质生产力。刘宁书记先后调研中桥半导体(河南)有限公司、河南省鹏辉电源有限公司,提出要勉励企业聚焦关键领域,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着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刘宁书记和省长王凯到信阳市调研,拜谒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调研红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刘宁指出,老区信阳发展,一是要创意乡村振兴。刘宁、王凯等考察文创工坊、老家寒舍等创客小店,刘宁指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资源禀赋,突出乡风乡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土特产做好。二是要攻坚中医药产业,要立足道地药材优势,聚焦主业强化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充分发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着力补链强链延链,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产业集群。
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刘宁书记密集调研全省18个省辖市,以自然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为底色,以产业发展形态为重点,以各个省辖市产业特色及特色产业为向导,以实地调研、考察、分析、部署、要求和解决问题为抓手,以加快构建河南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本遵循,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和落实“四高四争先”战略的决心与信心,从而彰显了河南实施工业强省向现代化经济生态圈跃升的大势。
同时,也释放了几个重要信息:
一是各地省辖市党委政府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将本地产业发展与省委“四高四争先”战略融合起来,融入到全国统一大市场之中;
二是加大深化改革体制机制的力度,全面对接和梳理落实河南“7+28+N”重点产业链发展趋势,走深走实优化营商环境,打通各种市场化生产要素流通渠道;
三是地方党委要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政府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主导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开拓新兴产业集约发展,延伸和细化产业链领域,注重专精新特产业体系建设,布局未来产业等;农业大市侧重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工业强市侧重发展工业,文旅大市侧重发展文旅,资源型城市侧重产业转型优化。
如此,“四高四争先”战略落实到位,对河南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注入动力与活力,从而形成河南新的经济生态圈。
结语
当"春耕行动"的调研足迹渐次沉淀为战略底图,河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正面临关键一跃。王牌智库研究发现:破题"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惊险跨越,需构建三个支点——在空间维度激活"黄河战略+中原城市群"双轮驱动,在产业维度锻造"传统集群智能改造+新兴赛道精准卡位"共生体系,在治理维度完善"营商环境迭代算法+要素配置动态模型"。
数据显示,18地市工业增加值离散系数达47%,揭示出区域能级重构的紧迫性。各地执政者当以"五维坐标"校准发展方位:深挖资源禀赋系数、诊断产业链韧性指数、测算生产要素耦合度、评估政策工具包适配性、构建差异化竞合函数。唯有将"一亩三分地"置于全省动态均衡模型中考量,方能在守住粮食安全红线的同时,打开新型工业化的帕累托最优解。
这场始于兰考的精神寻根之旅,终将收获于现代化河南的秋收答卷。当智库的沙盘推演遇上主政者的实践辩证法,古老中原正以"解码-重构-再编码"的演进逻辑,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范本。
(作者: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上官同君)